重塑纯电 MPV 安全标准 解析 LEVC L380 正面碰撞测试
一直以来,关于 MPV 的安全性问题备受争议。
车身大?刚度低?为了追求空间,舍弃部分安全?碰撞测试成绩都一般......
不难否认,MPV 相比 SUV 和轿车在车身结构设计上的确没有更好的优势,但对于 MPV 来说,就一定要扣上“不够安全”的帽子吗?
就在近期,LEVC 全新推出的纯电高端 MPV——L380,就给出了答案。此次,L380 在上市之前进行了一次公开的正面碰撞内测,直面公众,也直面自己的实力。
一、对于 MPV 安全的「革新」
要做测试,就要做高难度,高专业性的那一种。
在此次测试当中,LEVC 选择了最为普遍以及对于 MPV 难度最大的正面碰撞测试项目(100% 刚性壁障正碰),并且得分评价规则参考了 2021 版 C-NCAP 规程:
以标准速度 ≥50km/h 对固定的刚性臂障进行正面冲击,同时对乘员人身伤害、车辆结构、约束系统、高压系统等 31 个评分点进行详细考察。
由于 MPV 车型具有较大体积,可乘坐较多人员,且既有商务属性又有家庭属性,安全性成为其最为关键的设计要素。然而,MPV 的安全设计面临诸多困难:高自重、宽车身,导致碰撞时释放更多能量,增加了对车辆和人员的伤害风险。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L380 的长宽高分别达到了 5316/1998/1940mm,最大整备质量更是高达 3730kg。在正面碰撞场景下,L380 的碰撞能量相当于大型轿车的 1.32 倍左右,大型 SUV 的 1.21 倍左右,这显然增加了测试的难度。
目前在售的 MPV 车型中,尤其是纯电 MPV 车型,公开进行 C-NCAP 测试的车型屈指可数。因为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太多,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口碑。
而 LEVC 敢公开进行 L380 的正碰测试,胆识以及对自身安全技术的信心可见一斑。
最终结果表现也是稳稳当当,“闯关”成功, 包括乘员人身伤害、车辆结构、高压系统 、约束系统等 31 项现场即时检测点全线通过,以优秀表现顺利完成正面碰撞测试。
从碰撞结果来看,L380 的车身结构、底盘结构、乘员舱均保持完整,A 柱无变形、气囊正常点爆、车门解锁、双闪启动等功能自动进行,且没有发生低压自动断电、高压电池起火、泄漏等问题,充分展现了三电安全实力。
在吸能方面,L380 表现同样出色:前防撞梁均匀折弯,前纵梁均匀压溃;后方吸能盒均匀压溃,电机与副车架同步下潜;前围板入侵量较小,前风挡在乘员核心防护区域没有大量碎裂。
约束系统方面,L380 所有座椅没有出现靠背扭转、滑轨脱落、固定点脱落失效等情况;前后安全带均完成预紧,前排乘员在接触气囊时,气囊已完全爆开,且头部均正常接触于气囊中央;
二排假人头部也都未与前排座椅接触,保持良好坐姿,而儿童座椅也固定牢固无移位,儿童坐姿端正,安全带紧固。
显然,LEVC L380 在碰撞后的“无损”,就是 LEVC 对自身实力最好的证明,也全方位验证了自身的被动安全和电安全技术实力,打破了消费者对于 MPV 安全性差的固有认知。
看来,安全性能上的“天花板”又要更上一层楼了。
二、“空客级”安全的实现之道
谈及安全,首先就要深入探讨 LEVC L380 的车身设计。
LEVC L380 是基于全球首创空间导向型纯电架构 SOA 打造而来,得舱率高达 75%,就如同其 A380 大飞机的初创灵感一样,旨在为用户打造陆地空客般的驾乘体验。
然而,由于超高的得舱率,让其压溃设计的空间仅为中大型轿车的 70%, 对结构碰撞的吸能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不过,LEVC 立足于吉利全域安全开发体系,让 L380 在车身结构、三电布局、行人保护三大层面得到了“史诗级”加强。
要知道,吉利在安全开发体系上,累计投入超 36 亿元,安全领域相关专利达到 2494 件,行业排名第一。并且拥有国内唯一省级的安全重点实验室和超级云计算平台,具备全球领先的研发及测试能力。
基于吉利这一整套全域的安全开发,让 L380 在车身结构上拥有独有的“三级吸能”设计,能够有序形变吸收碰撞能量,前后强度分梯度,压溃变形方向精准。
针对低速场景,L380 通过超长吸能盒和防撞梁的设计建立起第一层的屏障。同时,在结构上也是针对车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
- 在防撞梁以及吸能盒连接处增加了支撑板,降低了防撞梁两端变形量;
- 吸能盒上也是采用了诱导槽的设计,能够确保发生碰撞时充分吸能;
- 防撞梁上采用了超强钢,增加了抗弯能力,焊点间距也有着严苛标准,保证其结构稳定性;
- 防撞梁以合理前后长度比以及超高强度钢材质,兼顾了维修经济性与核心区域防护安全。
为应对中高速场景,L380 通过纵梁 Z 字形压溃引导设计实现了第二层保障,使第三层核心区域不向后溃缩且传力稳定。
这一设计在纵梁结构上引入了两个折弯点,在发生碰撞时会产生类似 Z 字型弯折效果,使碰撞力逐层递减,更加可控。
并且配合第一层吸能盒+防撞梁的结构,让其形成前弱后强的阶梯设计,更好保护后方的核心区域。
此外,L380 还采用了“全舱卸力”设计,通过多路径传递碰撞残余能量,保护核心生存区域,控制入侵量。
主要分为上车体和下车体的传力结构,上车体包括了上纵梁、A 柱、侧围等;下车体为吸能盒、防撞梁、纵梁、侧边梁等,通过多路径结构分散吸收,使得发生碰撞后的能量能够得到很好的化解。
上车体传力结构 下车体传力结构还有一小细节,那就是纵梁延伸梁与纵梁的重叠率达到了 40%,重叠率越高,就更有利于纵梁力向后传递。
除此之外,L380 的副车架还采用“主动下潜”设计,碰撞发生后,后固定点螺栓断裂,带动电机向斜后方下潜,防止副车架以及电机向后入侵至乘员舱。
同时,副车架的沿斜面诱导设计,还让发生碰撞后的力向斜上方进行传导,防止副车架向后入侵至核心电池区。
而在车内,前排采用了 PLP(Passenger Lap Pretension)预紧自适应限力安全带,能够在碰撞发生时起到更好的束缚作用。
安全带上的自适应限力设计也可以根据座椅位置设定限力切换时间,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降低对不同身高乘员的胸部压迫,实现更好的乘员保护能。
当然,作为一台新能源汽车,除了要确保整车安全外,还要保证三电系统上的安全。
所以 L380 在三电系统上采用了“高低压中置”设计,将高低压风险元器件置于与乘员同等安全防护级别的座舱区域。
特别是在高压电池和座舱前部核心区上,还采用了行业少有纵梁向后延伸设计,两条 2000MPa 的热成型钢纵梁,为高压电池系统敏感区域提供额外防护。
同时,在发生碰撞后的分秒必争间,L380 可以做到 55ms 内切断高压,确保碰撞入侵至核心高压区域之前,解决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外,L380 还搭载了 40Ah 低压磷酸铁锂电池,持续保持低压供电。在碰撞后连续发出 10 次驱动门锁解锁信号, 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解锁。碰撞后 30 分钟内,低压蓄电池还能帮助高压电池组持续维持水泵运转,避免高压电池内部进一步热扩散。
还不仅如此,除了“护己”,还要“护他人”。
在行人保护上,L380 在前端五大区域进行了特殊设计,进一步降低发生碰撞时对于行人的受伤风险:
- 前保险杠:其与前防撞梁之间间距达到了 123mm(行业平均 85mm 左右),更好地降低碰撞时对行人腿部的伤害。
- 前贯穿灯:针对行人碰撞特点(头部冲击速度达 40km/h),在灯支架位置形成弱化槽,碰撞时主动断裂,保护行人头部。
- 前机盖:机罩缓冲块采用弹簧缓冲块,相比传统橡胶缓冲块,可以有效的降低头部伤害。
- 雨刮器:采用可溃缩雨刮设计,在发生碰撞时,雨刮受到一定压力会自动溃缩,保护行人头部,且压溃结构可以重复使用。
- 前风挡: 根部区域留出超大空间,并通过优化风窗横梁截面等方式,使风窗根部区域不出现大型MPV前风挡里普遍存在的对行人头部伤害值超标区域。
显然,就是基于这些吉利安全体系的硬核标准以及多细节的安全结构设计,才能造就了 L380 的高安全系数,以及 LEVC 敢于公开摸底直面正碰测试的最强底气。
三、引领安全标准向上
设计一台车,可以妥协的地方有很多。而对于吉利以及 LEVC 而言,唯一不能妥协的便是安全。
安全在某些人的眼里只是底线,但在吉利眼中,安全是刻在血脉里的基因——用理性的技术和数据,去保护感性的人们。
这是吉利的方向,也是大部分同行们都应该去追寻的方向。
什么 C-NCAP、中保研、E-NCAP、J-NCAP、IIHS、NHTSA ……全球各地的安全标准,对于吉利来说,这些标准即使是五星满分成绩,也“算不上”什么标准。
对于吉利,标准无它,就两个字,极致。
因此,吉利体系赋予 LEVC 与生俱来的安全基因,不仅仅局限于单个标准,而是全球标准,甚至是“吉利式的地狱标准”。以此才能为 L380 打造真正“空客级安全”。
当然,目前也仅仅是 LEVC 以及 L380 的首秀,我也期待未来能够看到其更多在安全领域的挑战以及实力,为高端“发声”,为安全“发声”。
(来源:第一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