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欢)6G作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正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新高地。在网络建设方面,6G的发展需要全新的网络架构和高效部署方案。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美国的Verizon、AT&T,以及欧洲的Orange、Vodafone等都已积极启动6G网络的前期测试和建设工作。同时,6G的发展离不开芯片制造商的硬件支持,像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芯片巨头投入巨资研发支持高频通信和低功耗需求的新型芯片,设备制造商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基亚等也积极布局6G设备生产,提升设备性能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技术浪潮中,运营商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不仅是网络建设与运营的主力军,也是推动行业应用落地的桥梁。运营商在6G网络建设过程中承担着网络规划、基站建设、网络优化等重任。他们将把6G这一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网络服务。此外,通过不断探索新型网络架构,如低轨卫星网络与6G的融合(低轨卫星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速率、大容量等优势,中国“千帆星座”计划就是积极探索的范例),提高网络覆盖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广大用户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6G服务。
以中国移动为例,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移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地位,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在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率先开展6G研发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攻关新型全服务化网络架构、通感一体、通算智一体、空天地一体等6G技术,初步形成6G通感算智融合的技术体系,申请了多项6G专利、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持续发挥在ITU、3GPP、GTI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主导6G愿景和需求制定,牵引6G技术标准方向,凸显6G国际影响力。
在深化央地协同创新层面,与北京市共建高水平创新研发机构中关村泛联院,聚焦6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致力于搭建开放创新平台,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战略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培育,助力北京市打造6G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在强化产业融通创新层面,依托中国移动“1+3+N”移动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成6G通感算智融合研发试验装置1.0并向2.0迭代升级,成为开放、众创的6G公共实验平台,入选了“2024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和“国有企业数字技术十大成果”,并已纳入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目前正值6G从技术向标准、产业迈进的重要时期,针对如何做好央地协同、产学研用协同、国内国际协同,走好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之路,中国移动发出三方面倡议:一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共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深化央地协同联动,持续扩大中关村泛联院生态圈和平台能级,针对技术和产业瓶颈进行系统布局和协同攻关,全面贯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创新全链条,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二是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打造开放共享研发试验场。发挥央企的创新主体和产业引领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和共享的6G测试验证平台和试验网络环境,开放更多前瞻应用场景,推动6G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的全面发展。三是以开放共赢为理念,建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深化与ITU,3GPP,GSMA等国际标准、产业组织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我国主导的GTI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共同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促进6G技术的全球协同发展。
由此可见,6G技术浪潮为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遇,运营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6G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挑战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泛联院理事长张平在出席“第三届6G前沿技术与趋势论坛”时,也强调6G技术将促进人与自然界的交互,超越数字与物理空间的界限,通过深度学习和环境感知来解决行业问题,如机器人技术。他提出,6G的发展需要基于第一性原理和第二性原理,关注信息的语法性和同义性,以及多模态信元和语义机的关键技术,以实现更高效的频谱利用和多智能体的交互方式。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在论坛上提出,6G网络设计需要新的一体化思路,强调了通信、感知、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以及构建统一的通感评价准则的重要性。另外,王院士还指出通感技术一体面临的技术难题,通+感目标不同、机理不同,融合设计面临严峻挑战,为6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随着6G技术的逐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未来通信世界即将到来。
来源:飞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