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产业数字化成为各行各业转型重要抓手。数字和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下,产业数字化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实践看,实现产业协作数字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机构数字化,通过要素、业务、管理的数字化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这是协作的必要基础;第二阶段是产业链的数字化大协同,若干个已经实现内部数字化的产业链组织,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协作网络,从而带动全行业的效率提升与价值创新。
在产业数字化协作实现的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将扮演重要角色。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多家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将产业数字化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立足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方向,发力研究布局围绕数据要素的相关技术,助力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数字化和产业协作数字化转型。
据记者观察,金融科技公司布局产业数字化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围绕数据要素的“根技术”,保障数据要素价值安全高效可信地流转,助力企业机构数字化和产业协作数字化。其二是将服务重心聚焦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特别是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主的服务业经营主体,通过开放平台能力,培育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商生态,为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具,助力他们共享数字化红利,实现持续稳健经营。
有业内人士坦言,从实际情况来看,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明显要更大一些。在业务流程数字化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受限于资源条件和意识不足,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京东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京东的战略定位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供应链问题,京东从生产、运营、服务等环节入手,通过“补链、强链、固链”举措提升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在生产端,京东通过输出大数据能力,帮助商家缩短新品研发周期、优化生产、降低周转成本和库存风险、管控产品质量,保证商家生产端能够精准、高效地运转。在经营和服务端,京东通过数字化经营“锦囊”,为商家提供流量、资金、工具、服务等权益,做好中小企业的“生意参谋”。
陆金所控股也积极助力小微企业实现运营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持续聚焦小微金融服务,以数字科技赋能小微企业,深化金融服务普惠性。以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为例,可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平均耗时大幅下降约四成,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截至2022年12月底,“行云”方案累计服务63.9万客户,帮助客户获得借款1672亿元。在提升小微企业经营韧性方面,陆金所控股则针对地方特色小微企业,推出“4+1+1”重点行业小微扶助计划,使方案更符合小微企业主的资金周转需求。截至2022年底,该计划累计支持近40万小微企业主共获得1427亿元融资贷款。
而伴随数字化进程的加速,金融机构在运用数字技术深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的过程中还存在难点和痛点,其中,数据安全和数据标准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部分银行缺乏统一的、体系化的数据管理规范,导致大量分散的、内外部不同结构的数据整合难度大,限制了数据要素效用的发挥和数据资产的转化;另一方面,数据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尤其是金融等关键基础行业的数据安全,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国家监管部门以及行业参与者高度重视,共同筑起数据安全的护城河,确保数据要素的安全使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CCF理事长梅宏认为,回顾大数据最近10年的发展历程,大数据产业经历了一段完整的产业变迁,但总体而言,大数据理论技术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大数据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计算架构已经不适应目前数据指数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以数与云要紧密结合。如果没有云的能力,数据就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我们要以数据为中心,构建新的计算机技术体系,迎接高性能、可用性、能效等各方面挑战,从而满足大数据高效处理的需求。现阶段而言,ChatGPT是AI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在这个背景下,AI一定离不开算力和大数据的支撑。
深圳Idea研究院讲席科学家王嘉平认为,聚焦对计算过程的洞见,强调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通过硬件的方式实现整个数据计算过程中的安全可信,可有效帮助政府、金融、云计算、医疗等数据流通需求大、数据隐私安全要求高的行业,实现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可以为数字经济安全发展筑牢基底。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