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360叶大清:金融正在成为人工智能运用爆发“先锋”和“主力”

  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历经多次起落沉浮终于迎来全面爆发,必将带来一场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尤其在金融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为金融数字化转型带来全新发展动能,许多金融科技

  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历经多次起落沉浮终于迎来全面爆发,必将带来一场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尤其在金融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为金融数字化转型带来全新发展动能,许多金融科技公司瞄准模型,布局算力,整合数据,深挖场景,推动AI在金融行业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融360作为金融科技领先企业,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用最前沿科技创新技术融合于金融创新转型升级之中,在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赋能。现在,融360正在结合生成式AI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将其应用到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营销等领域,打造全新的“AI+金融场景”智能解决方案。

  日前,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向记者介绍了他在2017年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作出的分析预测。他当时提出:“未来,人工智能将变为各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和标配,而作为天生就以量化来集中和分配资源的金融行业,应该是成为此次变革的先锋和主力。”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论断,如今已成为现实,从智能风控到智能营销,从大数据征信到个性化运营,无不映射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金融天然适合AI应用,“大数据+”对金融的改变最显性

  据叶大清介绍,1956年,几个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概念从出现到今天的60多年里,经历过了两次“期望泡沫”破灭的“冬天”,终于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爆发。这一次改变的,将会是整个人类。

  叶大清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领先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1078家,占据42%;中国排名第二,拥有592家,占据23%。

  其中,中国的Fintech公司对金融AI积极性最大、参与程度最高。尽管中国金融科技起步晚了10年,但正如有识人士所说,中国金融AI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赢在终点。我们清晰地看到金融行业这几年的变革程度和速度。可以说,在大数据发展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初期,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变最为真实、迅速、有效。

  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大数据对于金融征信的改变。在大数据征信兴起之前,美国95%以上的美国个人拥有自己的FICO评分(美国主流的征信评分模型,被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认可),而中国的传统的央行征信系统中,当时只有不到4.4亿人有完整的信贷记录,征信的真实覆盖率只有35%。另外10亿人只有存钱的权利,需要借钱时就被银行拒之门外。

  经过2015年“中国大数据征信元年”的爆发,仅仅两年时间,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征信端口及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拥有大数据征信的人数超过了传统征信的覆盖。同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授信模型也在不断发展并形成规模,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大数据征信和风控享有“借钱”的权利。

  95%和35%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让中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我们甚至比发达国家做得更好。20年前,类似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在美国仍需要大量人工干预,而现在,在中国几秒钟就可以做出“千人千面”的精准决策。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迅速走完西方国家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路,建立起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金融征信数据库,为金融和其他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AI+大数据+金融”方面独具优势,金融AI将比无人驾驶更早实现商业化

  叶大清认为,目前,无论是从规模、创新,还是在政府的重视程度上,中国“AI+大数据+金融”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以下六大优势,中国金融AI将比无人驾驶更早实现商业化。

  优势一:海量用户与数据。中国的总人口和如此之多的手机网民,每天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对于人工智能行业来说,中国AI“石油”丰富。AI的发展离不开场景,而最丰富的场景在中国。

  优势二:强劲的金融需求。对比美国,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渗透率比美国低、增长速度快且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国内消费信贷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8%,信用卡市场增长率达到17%,中小微企业信贷增长率达到11%。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线上渗透率的提升也会进一步驱动市场的增长。2017年线上信贷用户的数量仅占到中国总人口的13%,远低于美国目前31%的水平。

  优势三:价值链欠发达,唯技术能解决。就零售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来看,美国在信息处理、征信、风险评估、资金供给、供求、产品等方面都较为完善,而中国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金融机构不够成熟,老百姓也缺乏金融知识,这恰恰给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创新的空间,给中国金融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优势四:中国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应用逐渐向世界领先靠拢。在“深度学习”、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研究领域,中国正超过美国走向领先地位;在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应用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为中国发展大数据金融奠定了技术支持。

  优势五: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让中国金融AI发展插上了翅膀。从2015年开始,中国出台了多个支持人工智能的政策。2017年3月,“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将AI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规划》为中国的AI描绘了美丽前景——到2030年,实现中国AI理论、技术和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优势六: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项目投资热度高涨。2012-2016年,我国人工智能投资额和投资次数不断上升,2016年,我国的人工智能投资金额16.6亿美元,投资次数285次。据亿欧智库的统计,截至2017年8月31日,国内智能金融公司中125家获得融资,累积融资额已经超过250亿人民币。

  叶大清认为,金融业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最好的一个应用行业,尤其是身份认证、风险控制、洞察运营或个性化运营尚。相对于无人驾驶的汽车来说,金融人工智能时代将更早来临,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最强先锋。

  “大数据+”和AI助金融腾飞,并将反哺整个生态系统

  叶大清介绍,数据显示,从2005年4%的低点至2015年8.4%的高点,在这11年间,中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翻了一番。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于2013年超过美国,于2015年超过英国。2015年,中美日英四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8.4%、7.2%、4.4%、7.2%,中国已超过另外三国。

  叶大清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金融大国,未来会成为一个金融强国,而“AI+大数据+金融”就是助推器。

  他说,我们经常将中央银行宏观政策比喻成心脏,那么金融体系就像是人体的血管,将资源和能量运输到各个器官。发展大数据金融就能丰富“血管”布局,链接更多的个体“细胞”,让资金的集中和调配更为有效,从而将“血液”输送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里。

  现实中,“大数据+金融”产生的真实效果,让几乎所有因大数据而建立的新产业都将新金融视为新的价值点。我们看到无论是线上购物、出行、餐饮、租房、二手车交易等一切可能产生大数据的环节,都在为“大数据+金融”提供资源。同时,“AI+大数据+金融”也在反哺整个生态系统,成为“大数据+”产业群的先锋。

  叶大清表示,2017年11月,简普科技(NYSE: JT)作为金融第一股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作为金融行业“送水工”,未来我们将在简普科技平台模式基础上,继续加大在金融AI领域的投入力度。中国金融AI已经来临,我们需要抓住机会,也有责任承担这一历史责任。

  让金融更简单 “AI+金融场景”智能解决方案战略升级

  谈及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叶大清向记者表示,“真正的Web3是人工智能互联网”。他说,“AI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并且将是比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大6-10倍的机会。”

  叶大清预测,“ChatGPT等生成式AI在金融行业的起步虽晚,但将会是投资和应用最多、最大和最重要的行业。”金融行业具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多样化场景,在客户服务、欺诈检测、贷款发放、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和合规法律等金融场景中,AI均大有可为。比如,根据客户的个人财务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提供定制化投资建议,借助GPT的机器学习能力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流程等。

  据他介绍,作为全球金融AI第一股,融360不断通过AI技术深化布局,战略升级“AI+金融场景”智能解决方案,进一步实现“让金融更简单,成为每个人的金融伙伴”的使命与愿景。早在2018年,融360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金融科技AI机器人“融八牛”,目前引入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升级金融AI机器人,打造数字孪生,服务银行数字化转型。同时,在优化风险管理、提高信用卡/贷款推荐效率、革新保险体验、帮助政府自动识别和分类辖区内的关键风险信息等场景方面,融360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已将AI技术初步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为银行、保险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电信运营商、电商等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