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G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一体化、无线AI在业界继续保持了比较高的技术热度,其中通信感知一体化、人工智能和通信一体化还被ITU-R正式列入6G技术应用场景。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标准化、系统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的中坚力量,中信科移动2023年继续积极参与以上技术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先后成功完成了6G智能超表面技术原型样机、6G通信感知一体化关键技术原型样机、6G无线AI关键技术原型样机三项无线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
6G智能超表面技术原型样机测试
在6G智能超表面技术原型样机测试中,中信科移动延续了6G智能超表面技术新实用化应用的技术方向,继2022年使用反射式RIS完成相关测试之后,2023年又联合北京大学完成了基于信号漏播的6G智能超表面天线单元以及一体化AAU样机的研发,使用漏播式的智能超表面避免了外置分立式馈源的使用,能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实现单用户及多用户多流波束赋形与动态波束调控,同时也具备更高的设备集成度,是6G智能超表面技术迈向实用化的重要创新。
在本次测试中,中信科移动重点针对6G智能超表面与基站协同,以及与基站协作实现波束管理和控制功能进行测试,最终测试结果还与使用商用AAU设备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进一步验证6G智能超表面单元商用化的潜力,用例包括:用户移动轨迹的预设波束调控测试、智能超表面动态波束调控以及智能超表面多用户性能测试三项。
测试结果显示基于RIS天线阵列的AAU一体化样机可以实现与基站的协同,能够支持多用户微秒级动态波束调控和管理,以及单用户、多用户数模混合波束赋形传输。使用商用路测软件ETG监测终端接收数据显示,终端数据速率与使用商用AAU场景基本一致。
通过以上测试验证,中信科移动进一步验证了6G智能超表面技术在多天线系统空间维度扩展、动态波束赋形以及传输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性能潜力,为解决5G-A乃至6G超大规模天线技术性能提升、功耗降低等技术挑战以及天线阵列体积、重量、复杂度、成本等工程化难题提出了新的技术路线,也为未来大规模天线系统的低成本、低功耗与轻量化发展指引了新的技术方向。
6G通信感知一体化关键技术原型样机
在6G通信感知一体化关键技术原型样机测试中,中信科移动设计了采用OFDM信号的通信感知融合波形,其中感知信号带宽为400MHz,可实现通信和感知功能融合,同时在今年的测试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了接收端杂波干扰识别算法,可有效降低环境带来的干扰。同时团队还根据今年测试的需求,研究了新的多目标感知算法,以进一步提升多目标感知的能力和性能。
在本次测试中,中信科移动重点针对波束跟踪以及多目标定位感知功能进行测试,经过在实际场景下的测试,在真实感知目标下,通过新的通感算法最终实现了厘米级距离感知精度,角度精度小于1.5度,多目标感知识别成功率达到100%。
中信科移动本次测试聚焦于通感一体化波束管理和多目标感知等关键技术测试,使用创新的感知算法在真实目标下实现了感知精度的答复提升,并对不同通感资源配置下的通信和感知性能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验证,进一步验证了通感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能。
6G无线AI关键技术原型样机测试
中信科移动早在2018年就启动了人工智能与无线网络融合研究工作,是IMT-2020(5G)推进组与AI融合任务组核心成员,牵头立项“基于AI的移动性管理研究”等项目。深度参与3GPP组织的网络和空口AI相关项目,同时积极参与接入网内生智能研究,形成系统内与系统外推演相结合的无线AI使用方式。
2023年是IMT-2030(6G)推进组无线AI测试的开启之年,今年的测试重点关注物理层技术方案的可性行和潜在应用场景。中信科移动积极参与测试规范制定和测试验证工作。在测试环境上,中信科移动使用公司现有产品来构建无线AI技术验证环境,在接收端使用智能接收机模块来替代传统检测算法,并基于真实室内空口环境进行测试验证,为了验证无线AI智能接收机的检测性能,团队还同时使用传统接收机进行测试,并将使用无线AI智能接收机的检测结果与传统接收机检测结果进行性能比对。
室内空口场景下基于AI的智能接收机测试结果显示,在训练环境与测试环境匹配的情况下,使用基于AI智能接收机的检测结果相对于传统接收机有一定的性能增益;但增益的大小受SNR、MCS、流数等诸多因素影响比较大,该测试也充分验证了无线AI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技术中应用的可性行。
展望未来,中信科移动将继续在6G智能超表面、通感一体化、无线AI等无线技术上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和验证工作,也将进一步挖掘以上技术商用的潜力,并持续与业界加强合作创新,共同推动6G关键技术研究和IMT-2030(6G)推进组关键技术测试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来源:飞象网)